傳統繪畫如何面對 城市這一對象題材
傳統繪畫如何面對
城市這一對象題材
■劉利平(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助理研究員)
現代化以現代城市為其重要特征,在西方發達國家有80%的人生活在城里,在今天的中國也有60%左右的人生活在城里。城市成為現代人的主要生活場景。今天這個問題又有了城市化這個新的內容。比如學者賈方舟在《當代水墨與城市文化》中說道:“傳統水墨在日益都市化的消費主義時代面臨的挑戰是顯而易見的?!?/p>
“都市水墨”這是一個既現代又傳統的詞。這個詞本身就昭示我們面臨的問題與困境。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繪畫觀叫“筆墨當隨時代”。那么,什么是“時代”?時代是一種價值判斷還是現象描述?如果是價值判斷,那么是不是新的才是時代,舊的就不是時代?如果是現象描述,那么時代就是一個結果,我們的時代里必然是有新有舊。都市水墨是一種亦新亦舊的藝術嘗試,背后折射的就是我們亦新亦舊的社會生活現狀。
“城市山水畫”也是如此。于是存在探索的問題與可能性突破的問題。當然我們不要從邏輯的角度去過分糾結城市山水畫這個提法,其問題的實質就是:傳統繪畫如何面對城市這一對象題材?
既然城市成為我們主要的生活場景,也是藝術家無法忽視的存在,作為具有先鋒精神的清華美院在這方面也有杰出的嘗試,如吳冠中先生。他擅長把東西方藝術語言的不同美學形式與觀念相結合,形成獨具特色的水墨畫。他畫的城市山水《今日迷宮》《香港之夜》打破了人們對傳統中國畫的固有思維,從他對城市山水的探索方式來看,他更注重都市人文的生活方式和審美趣味,這種思想一直貫穿在他的教學中。劉巨德、杜大愷繼承了吳冠中這一理路,可從他們作品中窺見一斑。如劉巨德《阿詩瑪》、杜大愷《街景系列》作品。
此外清華美院的中青年山水畫專業教師韓敬偉、陳輝等人的創作也別具風采。一方面延續前輩們開拓進取的精神及創造力;另一方面他們對當下文化精神能更敏銳,更大膽地探索水墨藝術語言的可能性。在教學中打破水墨畫種論和媒材論的二元界限,強調當代水墨文化的精神性。同時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現代性人格的獨立研究型人才。
“師者,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?!鼻迦A美院的老師如此,這對整個學院的學風自然會產生重要影響。
藝術的本質,其本體、功能等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詮釋。另一個觀念“修身與怡情”在古代處于最高的價值定位?,F在則不同,“創新與突破”成為作品價值的判斷標準。于是就帶來了一個現象,現代藝術創作往往是觀念先行。我想這是整體的時代精神在藝術領域的反映。
現代藝術的最大價值就是可能性的不斷實踐。于是我們得到一些啟示:
一、只要在創作實踐上取得了成功,學術合理性會隨之而來。
二、既然現代藝術創作往往是觀念先導,以自由、創新和突破為價值指歸,那么,我們在藝術創作中就更應該堅持思想精深、藝術精湛、制作精良相統一,向藝術高峰邁進。
同類文章排行
- 會心的體悟與思緒的漫游 關于寫生的對話
- 買家之“好” 與黃慎之“作”
- 中國文房四寶制筆藝術大師 邵家千
- 別把國寶文物 搞成“走穴明星”
- 傳統繪畫如何面對 城市這一對象題材
- 西湖的詩意棲居
- 情滿意溢是名師
- 做好人 畫好畫
- 費丹旭《紅樓故事圖》
- 中國雕像立希臘 圣哲神遇面春風